1. 蓝鲸创业社首页
  2. 投稿

常见的说理方法有哪些(一文了解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)

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,为了让说出来的话更有说服力,往往会去“讲道理”。

那什么是“讲道理”呢?

按照逻辑学的定义,讲道理也就是说理,它是一种运用抽象的思维形式、以概念、判断、推断等逻辑手段,去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质的口语表达方法。

通俗来说,就是你说的话有没有“可信性”。这个可信性,就是建基于你怎么去阐述你的观点,怎么讲解你的理由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道理”。

这个“道理”讲得好不好,能不能让别人明白,可不可以被别人接受,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观点,有理有据地说出来。

这就涉及到你的口才技能了。

想要运用好说理这个口才技能,我们一定要做到三个基本要求:

1,说话者应该秉持公允、客观、全面的态度,去讲述事情;

2,表达的观点一定要鲜明,有针对性,而且论据充分、可靠;

3,语言表达上,要做到准确、简练、严谨,同时生动和形象;

口语的说理和书面的说理,完全是两回事。

你运用文字可以顺畅地讲述你的道理,是因为你有足够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话语,那么在口头表达上,说理的时机则是稍纵即逝了。

你必须要立刻就可以构建出你的论述内容,而且又做到符合逻辑,通俗易懂,这样你与他人的沟通当中,才能取得主动权,让道理站在自己的一方上。

想要做到这样子,就必须要懂得运用一些说理的口才技巧了。而提高说理可信性的技巧,大概有三种方法。

常见的说理方法有哪些(一文了解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)

通过分析事理,构建出合理的理由

分析,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和剖析事理,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,以此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,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。

俞敏洪曾在一次题为《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》的演讲当中,讲过这样一番话:

一朵花又开到败,灿烂过后,落入泥土,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——守护生命再次绽放出更多灿烂的花朵。

人可以比花儿做得更好,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,我们可以让生命持续不断地绽放出花朵来。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,生命就会在不同阶段绽放出不同的美丽花朵。

很多人不成功,是因为他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努力;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,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过而,是因为他们没有懂得成功是一种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。

当我们懂得人生每个阶段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精彩时,也许我们的少年就会像春天的桃花一样灿烂,青年就会像夏天的荷花一样清香,中年就会像秋天的菊花一样坚韧,老年就会像冬天的梅花一样,给人们在寒冷中留下难忘的温馨和动人的精神。

俞敏洪经常会在他的演讲当中,说一些奋发向上的道理,给年轻人“灌鸡汤”。其中,对事理的分析,就是其中一种方法。

在这段话里,俞敏洪把花开的状况,引申到人的努力上面。

于此,他就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: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,我们可以让生命持续不断地绽放出灿烂的花朵。

接着,他在这个基础之上,给出了自己的分析:“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”或者“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”的理由,就是因为“这些人不懂得成功是一种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”。

最后基于这个分析,就得出最后相应的结论,让听众知道,人也可以好像花儿一样,通过自己的努力,绽放出自己的精彩。

这种分析尽管“简陋”,但符合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沟通情况。

那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这种分析的能力呢?大方向有两个渠道:

1,提高对信息的把能能力;

现象(信息)是客观存在的。增强你的知识储备,或者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。当你遇到问题时,就可以识别到问题的核心因素,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。

例如俞敏洪就根据花儿绽放这个现象(信息)深入观察,从而让花儿绽放的过程跟人的努力过程联系在一起,这样就可以构建出分析的条件。

2,提高逻辑思维的使用方法;

良好的逻辑思维,是分析的必要条件,缺乏逻辑思维,就很难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。

在分析问题的过程,比较重要的能力分别是观察、判断、推理、归纳、总结等。对问题提取假设,然后根据已有信息,对假设进行验证,直到找到最符合的答案。

当你能够针对事情给出自己的分析,如果别人持反对意见,你就可以直接反驳对方了。

常见的说理方法有哪些(一文了解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)

用事实进行直接反驳

当你在说理时,能够用确凿的事实或者无可否认的道理做论据,以直接证明对方论点或者论据的错误,这也是一种强大的说理技巧。

例如:

小明和小东都是“三国迷”。一天,他们谈起了一个“三国”的重要人物,周瑜。

小明叹息地说:“周瑜这样的军事才子,替东吴打天下,却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了;要是他能够活到跟诸葛亮一样长寿的话,没准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。我们常常慨叹红颜薄命,没想到才子也是薄命啊!”

小东就直接用事实予以反驳:“也不是啦!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,五六岁就作诗,9岁就通声律,却活到74岁;控制论的创始人诺波特·维纳,10岁入大学,14岁就毕业于哈佛大学,也活到了70岁,他们不都是才子吗?但他们并没有薄命啊!”

小东就针对小明那句“才子也薄命”,用事实直接给予反驳,从而否定了小明这个观点的不合理性,这就是用事实讲道理的一种方式了。

可以看得出来,在运用事实进行直接反驳时,需要辨析对方语言概念中的错误,找到对方的逻辑漏洞,加以批驳。

再来看一个例子:

有一次,一个鞋油制造厂的老板,想出了一个发财的点子。

他找到了著名剧作家萧伯纳,彬彬有礼地说:“您能够允许我用您的名字,作为我的一个新品种鞋油的商标吗?如果您同意这样做,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知道您的大名了。”

萧伯纳微笑地说:“不,也有例外!”

老板愣住了,疑惑地问:“什么例外呢?”

萧伯纳解释道:“你忘记了那些没有穿鞋的人哪!”

老板听出萧伯纳的意思,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萧伯纳,就是根据对方语言的逻辑漏洞,用相应的事实(尽管没穿鞋的人很少,但还是有)予以反驳。

这种讲道理的方式,比起你用一大堆的话语去拒绝对方,更加有效,毕竟你的结论,是基于对方的论点上得出来的。

常见的说理方法有哪些(一文了解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)

运用举例,增强你观点的可信性

在我们讲述的时候,列举事理以说明道理,是其中比较有效的说理技巧。

它通过对事例进行阐述分析、归纳总结,用事实里面所蕴含的真理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。这种举证的方式有理有据,可以产生五颗辩驳的说服力量。

运用举例法时,有四点需要注意的:

1,举例要真实,如果例子太虚假就失去说理的基础了;

2,举例要恰当,所述事例以及它所包含的意义与观点要相一致;

3,举例要典型,给出的事例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,具有代表性;

4,要分析事例,从事例中揭示某些道理,给人启发,以证明观点。

例如台湾著名作者刘墉,在他的《莹窗小语》一书中,说过“不完而美”这个观点。

劝说朋友,话不必说尽,只要心领神会,便当止住,否则就是啰嗦。亲朋小聚,饮不必求醉,秩序陶然快意,便当止住,否则就是酗酒。

做文章,句子不要太显,诡文而诡文而橘谏,寓言以讽喻,点景以生情,意味更见深长。为绘画,笔墨不必过周,以拙为巧,以空为灵,含不尽之意于画外,境界更见悠远。

话到七分,酒至微醺,笔墨疏宕,言辞婉约,古朴残破,含蓄蕴藉,就是不完而美之最高境界。

刘墉为了说明“不完而美”才是最高的境界,一箩筐举出了很多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,我们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个观点的意思。

正所谓:细节决定成败。当你在讲述一个道理时,如果没有提供相应的细节去佐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,就很难让听众了解和明白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,得出那样的结论。

而在举例的时候,我们往往会用到另一种说理技巧,就是类比说明了。

所谓类比说明,也算是举例子的一样,只不过是利用事物的相同属性或者相似点,进行比较、对照,由个别推出个别的说理方法。

这种方法证明或反映的论题和论据,有时是一般性的原理,有时可以全是具体的事实。运用这种方式说理,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,把问题表达得明白透彻。

因此,在说理的过程当中,适当运用对比说明举出例子,会更有说服效果。

常见的说理方法有哪些(一文了解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)

从使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上,类比举例的方式大概有四种:

1,喻证类比。

通过打比方、讲故事、引例证的方式进行类比以说明某些道理。

我们先提出一个观点,然后再用具体的事例去阐述这个观点,就是运用举例的故事去类比你的观点,从而起到说服对方的作用。

2,说理类比。

在讲述时,你列出的一个对象与对方提出的对象相比较,以此类推。

再由这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之处,以此类比,进而得出两个对象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结论,以论证自己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。

作家陆文夫所写的小说不乏幽默风趣。有一次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,有位西方人在陆文夫发言时问道:“陆先生,您对性文学怎么看?”

陆文夫淡淡地答道:“西方朋友在接受一盒礼品时,往往是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。而中国人恰恰相反,一般都要等到客人离开以后,才打开盒子。”

陆文夫通过礼物这样一种类比,表达出西方人跟中国对性文学的看法,不主张公开去谈论这些事。

这种类比方式,就是说理类比了,用其他事情的道理,应用到当下事情的问题之上。

常见的说理方法有哪些(一文了解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)

3,同向类比。

取两个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的对象进行比较。由于A类对象具有某种属性,从而推出B类对象也有该种属性。属性,就是事物的特点、特质。

例如别人问你,母亲跟女朋友谁更重要,你就可以这样回答他:“这个问题,相当于在你问我,大脑跟心脏哪个更重要似的。那你认为,这两个身体部位哪个可以缺少?”

这样就把家人、女朋友和大脑、心脏两者的重要性相提并论,从而说服对方。

4,反向类比。

故意取两个在一系列属性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象进行比较,以此来推论或驳斥对方的观点,从而达到形象、生动的说理目的。如:

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:“老师,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呢?”

墨子回答说:“蛤蟆和苍蝇,白天黑夜不停地鸣叫,叫得口干舌燥,非但没有人听它们的,反而厌恶它们的“聒噪”。

然而鸡棚里的公鸡,只有在黎明前打鸣几声,大家听到鸡鸣后就知道天亮了,于是都很留意它们的叫声。所以说话要说到点子上,要说得恰到好处。”

墨子,就通过蛤蟆和公鸡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,进行强烈的反向对比,用另一个不好去说明另一个的好,从而引申出说话要说得恰到好处的道理。

这种说理方式,是不是让人一听就懂呢?

平常讲话也要如此,说道理不用太繁复,只要通过上述这些技巧,恰到好处地运用出来去帮助自己表达。

只有这样,你说的道理才会有人听,也愿意去听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